2017年1月6日 星期五

台灣現在的景氣好還是不好?

mikeon88 發表於 2017-1-4 15:16  

上次上課聽同學講外面的景氣沒大家說的好,令我心頭一震。
今跟會計師吃飯,他說:
現在工商登記辦歇業的比新設的多。
一些中小企業原本已在度小月了,一例一休之後更面臨困難。

不解台股怎麼還在高點?


profiton 發表於 2017-1-6 21:55  

景氣好不好?我認為不好,至少我所在的行業不好。
我們是傳產業(尤其石化鋼鐵)的協力商,提供各式技術服務,這幾年(7,8年了)的感受是每況愈下,這種效應很可怕,漸漸走下坡,短期沒感覺,回頭看已經差一大截了,如同溫水煮青蛙。

我說幾個比較明顯的現象
1. 少有大的擴廠或新的產品製程建設
有的只是一些製程改善、汙染控制等小型工作。幾年前難得有個大型案件,結果,你猜是什麼?居然是原來的一個製程,要整廠搬遷到東南亞。對我來說沒差,反正我的工作費用一樣多,但真的很少有針對生產的大建設了。

2.七年內經歷了3件外商撤資事件
這三件劇本幾乎都一樣,先是外商與本地業者合作開發新的產品製程,資金備齊,各種設計工作也都展開,但最後幾乎都因為環保問題,外資撤了。其中之一是環評等太久(超過半年),其二是環評過了,但地方抗爭,其三是都還沒開始,地方就來"關切",外資就決定閃了,內情眾說紛紜。三件總投資金額應該在200億以上吧。所以,我看新聞說台灣吸引外資能力在全世界排名倒數,我一點都不覺得驚訝。這只是我經歷的,實際情況應該更嚴重。

3.地方政府選擇性核准投資
記得在電視上看過某地方首長,大肆吹噓他如何以”專案”的方式讓某大陸發展極成功的某台商,非常快速的在他所轄地區可以順利設廠生產,儼然恩德廣披之勢。我越聽越冒冷汗,我想的是,那那些名氣不夠大,無法讓你”專案”辦理的怎麼辦?我可以告訴各位,實際的情況就是”四處碰壁”。最近的例子是一個飛機零件製造商,灰心的離開台灣,完全就是”申請通過之日遙遙無期”,搞了大半年,還在環評,環評過了他也不敢確定會不會有別的問題,而時間一天天過,每天都在燒錢。所以,最後選擇放棄。

4.無法預期未來
記得20年前我入行時,當時的房貸利率大約是8~10%,可是大家還是貸款,因為看的到未來的可能收入。當時,對於新案件的未來能見度大約是8~10個月,也就是說10個月後要執行的案件,現在在籌備了,但是,現在,能看到3個月就不錯了。我不是很確定這個現象的原因。也許整個產業的競爭生態變了吧。

低薪?
如果這樣看起來,低薪應該就是必然的,它是不歡迎投資造成的果,但社會上的普遍氣氛是”企業黑心、苛刻上班族”,甚至還有主張強制調薪,可改善經濟之倒果為因的荒謬說法。我相信,應該不是這麼簡單,真正的原因是獲利沒有增加,其實就沒有加薪的能力,以我所在的單位為例,這幾年能辛苦的”維持”全年業績就很不錯了,因為整個建設少了,競爭就更激烈,營業額很難有成長。即便成長了,也不輕易加薪,因為不敢預期明年會如何?所以,就只能多發點獎金吧。薪資調高了,除了保險退休金等成本(這部分的成本其實很高,但這是另一個題目了),最麻煩的是很難再調降回來。

問題在政府?
多數傳統產業在台灣不受歡迎是事實,但問題在哪我實在不敢下結論,也許是百姓不愛,所以,政治人物順勢而為,也可能是政治人物引導民意,因為在台灣去批評大企業,與他們廝殺很有票房是事實。但幾乎可以確定的是,這個"不歡迎傳統產業"的選擇是錯誤的(也許有人不同意),至少現階段,台灣沒有條件做這樣的選擇。

解方?
解方大家都知道,喊了多久的產業轉型,有看到成效嗎?看起來是成效不彰,可見這不是那麼容易的。個人比較消極,我認為,反而我們搞清楚台灣在全球產業鏈裡的角色,弄清自己的優勢,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了,把屬於台灣的優勢充分發揮,那也會是一條可行的成功之路。例如鴻海,就是典型把長處發揮到極致的成功典範,全世界只有一個蘋果,鴻海不可能成為第二個蘋果,所以,鴻海就是鴻海,他一樣有蘋果做不到的事情,那就繼續當鴻海,讓蘋果需要他,別想著要變蘋果,說來消極,但鴻海是成功的。

很少發言,有感而發,長篇大論,很怕在這裡諸多前輩面前造次了,請見諒。另外,這純粹個人觀點,若有偏頗,也請包涵。

感謝讀完的投資同好…….



mikeon88 發表於 2017-1-9 11:27  

我反而認為這一代年青人比上一代機會好太多了。
1920年出生的人最倒楣,
面對戰爭與貧窮,社會封閉。
可是他們卻是最偉大的一代,
我們現在優渥的環境是他們拼出來的。

年青人不必抱怨起薪低,因每一代都是如此。
等到學有專精了自然會調薪,
老年人遲早要交棒。
若不調薪就跳槽或創業,沒什麼大不了的。

現在資訊發達,年青人機會大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