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3日 星期五

CCE:跟KO一樣好的分身

Josephchu0616 發表於 2014-5-23 16:05  

最近討論區被討論的美股,八字比較輕的就會大跌,
希望這次討論區魔咒也能發威。

KO成功的關鍵,除了強勢的品牌之外,
鋪天蓋地的通路穿透率,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程度不亞與品牌。

「只要有冰箱的商店,裡面就要有Coke,
沒有冰箱的商店,就送他一個」,
這是KO傳奇CEO Robert Goizueta的通路策略,
誰去鋪貨? 就是Joe桑嚴選好股的CCE。

CCE於2010年把北美的的裝瓶廠賣給KO之後
就專注於西北歐(英、法、荷、比、盧、挪威、瑞典)。
KO比較大的獨立裝瓶廠有5個,除了CCE以外,
兩個在中南美,一個負責歐洲其他國家,
太古飲料負責台,港,及部分中國。

KO跟裝瓶廠的關係為何 ? 
根據KO自己的描述:
CCE是整體KO系統的一環,但CCE是獨立的。
CCE賣的產品90%是KO的,
但卻也賣Monster或Dr. Pepper等KO競爭對手的產品

CCE向KO買濃縮液和糖漿回去自己裝瓶販售,
KO補貼CCE在當地的行銷費用,
而區域或全球的行銷費用由KO買單,
羊毛出在羊身上,補貼多寡要看CCE跟KO買了多少糖漿。

比較KO跟CCE,
KO的毛利約60%(對朋友比對敵人狠),CCE毛利約35%
Operating Margin: KO 22%CCE 11%
如何降低吃掉24%Selling、Delivery & 
Administrative expenses(SD&A)就成了苦命CCE的重要課題。
Cost of sales是死豬價,好朋友KO是不會降價的。

而CCE從2012年開始就展開了
一連串的Transformation Program,
到2014年底預計花2.4億的Restructuring Cost,
2012 $85 mio,2013 $120mio,
其中包括加速折舊,結束租約等,都是一次性的費用,
而CCE說2015年起每年可省1.1億的SD&A費用。

看到這裡雖然不知改造的實質內容,
但公司應該是走在正確的方向,
只要改革結果符合預期,
又減少了RestructuringCost,
CCE未來的稅前盈餘應該要多個2億。

CCE也是回購狂,2010年到2013年三年間平均稀釋後
流通股數少了很驚人的30%,
去年還發0.79元股利,而預計2014年還要再回購8億元。

看了一下2013/1/18的盈再表報酬率只有8%,
而當時股價只有34.3,目前股價45.82,漲了33.6%,
且目前的報酬率漲到10%。

錯過這張Joe桑好股,其實一點也不冤,
除了報酬率外還看到他06和08年都大賠,但沒有細究原因。

CCE比較冷門(目前好歹也是S&P500的第340哥),
網路上資料較少,有看到也是些較負面的,
如內部人賣股或KO要漲價等,
但如果公司說話算話,未來CCE還會繼續悄悄的漲上去

其實CCE跟KO賣著一樣的產品,面臨相似的風險,
某種程度而言,CCE就是KO的分身,
KO向來不便宜,有機會買CCE也是很好,
這兩年股價表現CCE比KO好多了。

不過,最近好股都已經邊邊角角了,沒甚麼紅中好球,
勉強揮棒恐怕三振機率較大,
還是先觀察觀察。

Source: KO 2013 10k,CCE 2013 10k

KO


CCE




mikeon88 發表於 2014-5-23 16:28 

CCE的毛利和營業利潤率比KO低,
可是ROE卻相當,
再度證明選股不必看毛利率。




joe (宥聰) 發表於 2014-5-24 20:01 

買分身颳颱風,爹不疼娘不愛,獲利就很不好,



Josephchu0616 發表於 2014-5-24 21:36  

看到這例子,雖然賣相同的產品,
承受相似的風險,本尊跟分身還是不同。
大家都有護城河,本尊在護城河後的城堡裏,
但分身在護城河外或分身也是護城河的一部份。
出事了,分身自求多福。
難怪KO説沒有半點CCE的股份,
太古飲料也是太古獨資。
實在太有趣了,謝謝Joe桑的指導。

如同電影魔球所說:你怎能不愛股票(棒球) 呢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