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29日 星期三

2009同學會(6/7)

在巴菲特班找到方向
我的投資旅程

主講人:黃毓婷
2009年7月9日

投資的開始

這要追溯到我專三那年,當時我花了NTD150認購了一股學校消費合作社的股份,拿了兩次股利,分別是NTD900多及NTD800多,畢業時還拿回投資款NTD150,那是我到目前最成功的一筆投資,兩年半的總報酬率為11倍。專四那年,我讀了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內容今我已不復記憶,但依稀記得大意是說好的投資標的可從日常生活中去發掘。專五時選修了衍生性金融商品課程,為其無限大的桿槓效果心動不已,那時我便決心要走投資這條路

加入巴菲特班

我一直想做投資,但卻苦於無法找到一種令自己全然信服的投資方式,直到發現當時全球第二大富豪華倫巴菲特以股神聞名天下,我便開始閱讀與他有關的各種書籍,終於讓我找到了Michael ,加入了巴菲特班,從2005年5月到現在,4年來我共上了6次課,每次上課都覺得有新收穫

投資思維的改變

這4年來,隨著一直的回鍋上課及一次次的股票投資分析,我的邏輯也不斷在修正,總結有以下幾點:

1.找出好學生—現在我偏愛天才型(例:中碳)而非苦讀型(例:萬海)
我因工作關係,對於貨櫃航運產業較為了解,其產業競爭相當激烈,雖然我還是認為萬海是好學生,但在此次金融風暴時,因全球進出口量大減,我親眼見識船公司的業務們拚了命在爭取櫃量,這一點令我擔心不已,相較下中碳較令我安心

2.在景氣低點一次買入勝過平日做波段操作:一年績效50% or 2年賺1倍
我發現大家都好喜歡比投資績效,可是計算績效的標準期間應如何選取呢 ?一個月、半年、一年,還是十年呢 ?
例:A股股價第一年初每股20在第二年底漲到每股40,
1).某甲在第一年以20元買入後30元賣掉,結果都找不到更好的股票再做投資,第二年再用30買入40元賣出,
2).某乙在第一年以20元買入後,一直放到第二年才以40元賣出
甲第一年績效50%,乙是0,甲第二年績效50%,乙是1倍
問題一、誰的績效好 ?
問題二、扣掉手續費及交易稅後誰的績效好 ?
問題三、甲第二次買進的價格有沒有可能超過30元 ?

3.由錯誤經驗中成長,但希望不是自己的錯誤經驗
1).我在95.6.13以46元購入一張台塑,當年拿了股利6000元後,以45元賣出,只賺了5000元,結果到了96年台塑就漲到了100多元/股,

2).我第一次上完課後列的入圍名單中有晶華酒店,當時一股70多元,覺得它以前的股價都30-40左右,先緩一下再買,結果從此我便與它無緣了,它97年時竟然還到738元,我每次回鍋上課,在Michael講到晶華酒店的例子時心裡便隱隱作痛

我以前決定買進價時還會參考該股前幾年的股價,後來我發現這樣會對我綁手綁腳的,因為未來的股價不會受限於以前的股價高低,例晶華及中碳,當時我也想買中碳,但覺得它的股價在40塊左右,結果等了老半天最高的時後還漲到90元,突破前幾年的最高價,

3)一定要買自己深具信心的股票
在金融風暴時,我全部的持股都被套牢(最慘的中華車買入成本30/股,最低跌到 8/股),大部份的股票我都有信心,因好學生特質不變,而我也買的便宜,現在也有些股票快回到買進成本了,再加上之前幾年拿到的股利,故已經沒什麼好怕的,但也有一些持股像年興紡織,我就開始愈來愈沒信心,打算在適當時機後就脫手,
P.S.巴菲特神功並不是說買了股票就不能賣,而是要遵守賣出的原則

4.不要被外表迷惑
我曾看到一位不適任經營公司的老闆(從事多項錯誤多角化投資),被邀請到大學演講,並接受電視台作專訪,分享經營成功之道,從那之後我對於報章雜誌及媒體所介紹的內容就產生懷疑,我選股時完全不會考慮傳媒所推薦的個股及經營者,因為被包裝過了,看不清真偽

現在的心情

我在金融海嘯前沒有嚴格遵守GDP 理論,而是在每次存錢到一筆金額後便找便宜的股票買入,但我發現這樣的績效還不如前幾年都好好修養生息,在今年初大筆買進來的好,以前我是抱著存股票不存錢的觀念,買了股票只要覺得賺得OK就賣了,現在我發現這樣買入不會是最便宜的價格,賣出的價格也不是最好的價格,因為沒有配合到景氣循環,而其實景氣的大循環3-5年就一次,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我以前比較忙忙碌碌在作投資,現在我要學著輕輕鬆鬆做投資了

我現在的選股方式很簡單,一年買一次四季報(夏季),只看傳產股那一本,選出我認為符合條件的,再用盈再表檢查,列出入圍名單,但因為大部份都不在便宜價下,故能買的也沒幾支,另現在會考慮景氣循環故平常也很少在買股票。明明GDP理論第一次上課時Michael就有教了,但遇到了金融海嘯後,我才深深體會並牢記在心。


雪球讀後感

我一直想知道巴菲特成為股神的過程,他的人生到底經歷過些什麼,看了這本書確實滿足了我一些好奇心,在這裡分享幾點

巴菲特: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能安於內在成績單,對你有好處。當世人無法看見你的成果,那麼你希望被認為是最好的投資人但其實績最差,還是被認為是最差的投資人但績效最好。

巴菲特第一次買股票
1942年與姐姐合夥各買了3股城市服務優先股,當年股價由38.25跌至27,每天面對姐姐給的壓力,他後來以40賣出股票,但之後很快就漲到202美元,他從中學到三個原則:
1. 不要老是想買入時的股價
2. 不要不經思索就急著賺小錢,因為心急而少賺的492美元,讓他深切反省從6歲開始工作,歷經5年才存到120元,根據他當時賣高爾出球或爆米花所賺的錢來算,要工作好幾年才能將他損失的錢給賺回來,他這輩子絕對、絕對、絕對不會忘記這個教訓
3. 除非很有把握,否則不要為別人的錢負責,假如他犯錯,別人可能會因此生他的氣

娘胎的樂透
你知道我非常幸運,1930年我出生在美國的機率是50分之1,我出娘胎就中了樂透,因為我生在美國,換做是在其他國家出生,我的機會就完全不同,你的命運跟你生存的社會有關,而不只受你的內在潛質影響。那些認為自己是自食其力,白手起家的人會選擇在美國而非其他貧窮國家出生,生在貧窮國家將成為一個窮人,根本沒機會納稅

你做投資如果欠缺獨立思考絕對是做不好的,你的決策正確與否跟別人是否贊同你無關,你做對是因為你的數字和推理正確,

危機發生時,現金加上勇氣是無價之寶

自命不凡是來自內心而非外表



好書分享

最後的演講-蘭迪鮑許

只要以正確的方式度過人生,夢想會自己實現,我捫心自問,就在那一刻,我突然體認到己的獨特之處究竟何在。不論我有什麼成就,我對各種事物的熱愛其實都源自於我兒時的夢想與目標,以及我在達成大多數夢想的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窮人與富人的距離0.05mm

窮人窮在沒有屬於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則,做什麼事總是先看別人做了沒有,別人是怎麼做的,而不相信自己能比別人做的更好更成功
富人絕對是敢想的,想別人不敢想的,在想的過程中富人是不願受任何權威左右的,他更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這不是盲目的自信,而是建立在更尊重事實的基礎上


我是黎智英

1948年出生在貧窮的廣東農村,12歲那年乘著舢舨船偷到香港,進入成衣工廠當童工,月薪8美元,他一路經營自己,做到成衣廠的經理,卻因公司的一場記過處分,下定決心自己創業
1981年成立佐丹奴
1989年別辦壹週刊
1995年創辦蘋果日報

無論做人或做事,簡單才能專注,但是簡單令人生畏,大多數人都喜歡保有許多選擇,愈是重要的事情便要愈多的選擇,殊不知選擇愈多事情愈複雜,如果我們將生命裡重要的事情都複雜化,那我們必死無疑,若你問我在近六十年的複雜人生裡找出了什麼條理,這條理便是簡單,無論經營事業還是人生,我們都要時刻提醒自已,有什麼是我們應該要放棄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