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5日 星期日

貝爾斯登

From: 蘇政謙
Sent: Thursday, March 20, 2008 2:28 PM

這次的風暴主要原因之一是

華爾街券商在包裝銷售次級房貸相關證券化的產品時,
為了提高信評評等,
把證券化商品還錢順序最低的部位自己吸收起來,
舉例:F券商發行一檔100億的次級房貸之證券化商品
(這裡簡稱為CDO),
共分為以下四種不同等級的商品
A券40億,信評AAA,預計利率2.2%

B券20億,信評AA,預計利率2.4%
C券20億,信評A,預計利率2.7%

D券20億,沒有信評,
最後100億的房貸收款減掉呆帳,

並支付完A,B,C券共計80億後還有剩下的錢給D券。
從以上可以知道信評越好,預計利率越低。
D券的風險很大,所以預期報酬也會很好,
但只要這100億的房貸違約率達20%以上,
投資D券的20億就血本無歸了,
但在CDO商品盛行的年代,
發行商為了取信投資人的信任,
通常都自己下海把D券吃下來,
也因此背負的很高的風險。
再加上券商賺的都是手續費,有案子做才有現金流入,
最近華爾街局勢低迷,
鮮少新股掛牌,也沒有大型併購案,
因此券商沒有現金流入,
當然會有無法支應即將到期負債的情形,
也就是所謂的流動性風險。

基本上這次華爾街的次貸風暴,
幾家受傷嚴重的公司都違反了華爾街的鐵律
--不要把風險攬在自己身上,
這些華爾街的smart guys之所以會犯這種錯誤,
也是為了自身豐厚的利益,
但歷史其實是不停的重演,
金融商品就像槍砲一樣,
可以拿來維護正義也可為非作歹,
現在的CDO、IV商品就像巴老
在1980年代末曾大力抨擊當時很盛行的零息債券,
每種商品本身有其適用的時機,
用錯了就會造成傷害。

至於台資銀行登陸,
主要先從台商融資下手大概就可以做好一陣子,
以往知名上市櫃公司在台灣跟銀行借錢
大概是基準利率+1~2%,
但其子公司在大陸跟外資或當地銀行借錢大概要+3~4%,
因為那些銀行不熟悉台灣企業。
所以很多台資大陸子公司只好透過
台灣的銀行之OBU借美金,
要注意一點,
OBU的資金來源還是台灣股東及存戶的錢,
借給台資大陸子公司10塊,
就是台灣的資金流出10塊,
但如果是台資大陸子行借出10塊,
那是台灣股東的1塊+大陸存戶的9塊,
所以開放金融業登陸,並不會加速台灣的資金外流,
當然政治風險才是最主要的考量,
畢竟金融業是屬於高度管制行業,
大陸官方說不給做就不能做,
這才是台灣遲遲不開放台灣金融業登台的主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